沧海一粟,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沧海一粟,是形容微小而平凡的事物,如同沧海中的一粟一般微不足道。它比喻事物的微小,数量稀少,也形容人的渺小。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微小平凡的事物和人的感慨和思考。沧海一粟成为了一种富有哲理性和诗意的表达,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汉语中,沧海一粟也常用来形容微小的事物,数量稀少,微不足道,类似于“这只是大海中的一粟”这样的表达。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形容事物的微小,更是在强调它们的数量稀少和重要性。
沧海一粟,是一个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词语,表达了人们对微小平凡的事物和人的感慨和思考,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微小而重要的事物,追求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