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家长报名学习左养右学一对一课程之前,上个学习开学周末在家一点作业也不写,后来就在家躺平两周回到学校同样是随便应付,在手机上各种作。为此妈妈伤透脑筋讲道理也不通强行干预也不行,直到后来报名了左养右学课程学习之后。成功给孩子建立了规则界限,建立了规则制度后的孩子如今直接甩之前的状态九条街。自从建立规则意识,孩子遵守自己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为了争取奖励努力完成任务,以前出完零食随手放,从来不做家务,房间的垃圾也能一直忍着不收拾,现在都改正过来了。孩子变得很听话能自己一个人去菜市场买鸡蛋,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也有进步,中午玩手机也能按时上交,妈妈做好监督工作就可以。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脾气收敛很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对他们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从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出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思维是呆板的,局限于特定情境的一个方面,并且受此时此刻出现的事物的强烈影响。这意味着,规则和道理这些抽象概念,对孩子来说听懂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将规则具象化、具体化地展示给孩子,是帮助他们理解和遵守规则的关键步骤。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规则,如饭前便后洗手、不边玩边吃饭、早晚刷牙等,都是孩子能够直接接触并参与的规则。
进一步而言,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当父母要求孩子不打人时,自己就不能使用打骂来解决问题;当希望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自己在陪伴孩子时就不应该总是玩手机。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使他们更倾向于效仿父母的行为,从而接受并遵守规则。 建立规则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在初期,孩子往往需要成人的引导和示范来认识和遵守规则。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会逐渐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良习惯的改变。因此,家长需要耐心地持续引导,而不能期望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显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