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你喜欢用物质奖励吗?
有一个小男孩儿,他放学回到家,看到家里多了一个乐高的积木玩具,特别高兴。就在他正要打开积木盒子的时候,他的妈妈说了一句话,这是你老爷给你买的生日礼物。
老爷说了你期末考试要是考的好,他才让你玩儿。小男孩就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的进了自己的屋子,直到妈妈喊他出来吃饭,他才出来。
整个晚上孩子都显得无精打采,这个是不是很熟悉?爸爸会说儿子下次数学考试得九十分,爸爸就给你买个足球。有的妈妈说闺女每天回家多做五道数学题,妈妈过些天就给你买一条漂亮的裙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家长利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更爱学习的习惯。但是这样子的刺激有用嘛。利用物质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是通过外在的区里来刺激孩子的内在区里所起的效果。
有的时候是相反的。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爷爷,他退休以后,他在一个非常美的地方买了一套房子。他住在那里,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挺好的,过了一段时间。
有三个男孩每天都在他的门前踢足球,很吵,老爷爷就觉得非常被打扰。但是他很智慧,他就出去跟孩子们说,孩子们特别感谢你们在我的门前给我踢球,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好吧,你们每天来踢球,我都给你们一元钱。孩子们很高兴他们就天天来踢,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老爷爷出来说,孩子们我没有那么多钱了。我现在把给你们踢球的钱降到五毛钱,你们依然可以天天来,孩子们就明显的感觉到不高兴,他们会说才五毛钱呀,不过他们还是隔三差五的来踢球。
后来老爷爷有一天说孩子们,爷爷没有那么多钱啦,爷爷以后不能给你们钱,你们愿意来这里踢,你们还是天天来,谢谢你们。这些天带给我的快乐。
那孩子们就非常生气的说,哼,谁来给你踢球啊。所以他们后来就真的不来了。你看一下,刚开始孩子们是因为喜欢才来踢球的,他们提起满足的是心理上的需求,这可是内在的驱动力。
后来老人用钱来换取他们踢球,孩子们就把踢球的目的转移到赚钱上了。结果,当老人把钱拿掉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在动力也没有了。所以他们就不来踢球了。
这跟学习其实也是一样的,对于孩子来说,物质奖励它属于外区里。如果这个外区里一直存在,却不断的增加孩子的行为可能就会持续下去。
一旦这个外区里不再增加了或者消失了,孩子就会失去动力。相反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是出于内驱力,比如他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他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学习动力就不会轻易的被外界影响,更容易长久的坚持下去。所以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最好慎用物质奖励。
这里所说的慎用,不是说不能用。如果是在庆祝的时候,比如说孩子已经做到了某些事情。或者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比如说像钢琴比赛的时候,孩子获得了一等奖,考试取得了特别好的成绩,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买一份儿他期盼很久的小礼物,因为这个礼物代表的是庆祝,而不是一种交换。
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做到了什么,我才给你买什么,孩子就会感觉到家长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况且还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本来学习就不好,一直得不到家长许诺的奖励。他会有很深很深的挫败感,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严重的也许还会自暴自弃。
你可能会问不用物质奖励。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激励孩子?我们很多家长迷信激励,但其事事都与物质奖励的话不如不奖励。
家长如果太依赖那个奖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凡事都要回报的处事习惯。所以家长对奖励的行为应该有所选择。如果孩子对某件事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这件事情还可能对孩子学习有促进的作用。
我们不如通过给孩子支持,增强孩子的学习的内驱力。
有一位妈妈,他的孩子从小就对昆虫感兴趣。小学的时候他想养蜘蛛,爸爸,妈妈很支持让他自由的去购置蜘蛛和各种器具。别的孩子都在忙着上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这个孩子他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蜘蛛身上。
他去国外的网站去查阅资料,每天都细心的观察和记录这个蜘蛛的习性。上初中以后,他又对蚂蚁产生了兴趣。爸爸妈妈就为这个事情专门跟他谈了一次话,毕竟中学的功课没有小学那么轻松。
那这个孩子,他就表示一定不影响学习,于是爸爸妈妈继续支持他在家里折腾,甚至爸爸还陪他去山上去找蚂蚁窝。把那个蚂蚁连同一起带回家,孩子也很争气,他的功课从来也没有落下,到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读高中了。
蚂蚁的私养还在继续。甚至为了研究蚂蚁他还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会了摄影和录像的技术。就在前段时间,这位妈妈给我发微信,说他的孩子写了关于昆虫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
这个孩子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让她的妈妈很感动,他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我觉得这个世界太有趣了。将来有一天我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我想不断的去探索。所以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你看看这一对儿父母就是通过支持孩子的课余爱好,让孩子更爱学习了。这就是这对家长他们成功的地方。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激励并不仅限于外在,当孩子内在的动力足够的时候。后家长往往只要给予支持,他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当孩子没有足够的动机去坚持某种行为,或者没有体验过完成某种行为所带来的积极的结果和那种美好的感受的时候,也就是孩子的内驱力他不够的时候,这时候家长才需要借助奖励的手段作为帮助孩子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助推力。
那家长可以怎么做?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增加孩子美好的感受,让他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有一位小学的英语老师,他就是采用积分制的激励法,让孩子喜欢上了英语学习这个老师给每个孩子都建立了一个积分档案,无论平时还是考试,只要孩子完成了的事情,他就给孩子加分。
比如考试考了九十分,那就给加上九十分。平时孩子回答对老师的一个问题,那就给他加十分,写着一个单词加一分。这样每个孩子的档案里都会不断的加分。
那孩子看到自己的分数越来越高,他就很兴奋,争先恐后的努力的学习英语,都希望自己档案里的分数能够积累的越来越高。这种激励的机制是通过不断累加的成就感,让孩子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因为每加的一分都是他努力的结果。都是因为他掌握了一项新的东西。所以这个老师教的孩子,他们的英语成绩都不错,关键是孩子们都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这种方法看上去也是有形的,奖励却是正向的强化。
就是在孩子做到的部分给予强化。每一次的强化就像在孩子的心理银行里存入了一笔小钱一样,孩子的内心存了钱越多,他就越有信心,也就越有学习的动力。我们家长也可以参考这样子的做法。
第二种增加孩子美好感受的方法,是可以用语言来激励。不是单纯的夸赞。当孩子做到了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下个定义,并且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家长可以说昨天晚上我看到你在做作业,一个小时都没动,作业的质量也很高。你的这个表现就叫做坚持,就是像这样去定义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明白原来坚持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他的价值感就会被慢慢的建立起来。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跟着妈妈去买菜,当卖菜的称完菜交给妈妈的时候,孩子告诉妈妈,妈妈,你应该给叔叔五块八毛钱,这个时候妈妈对着孩子说,儿子你都能算帐了,下次妈妈不用来。
你都可以帮妈妈把菜买回来了,妈妈好高兴啊,我的孩子长大了。这个时候因为妈妈对孩子行为的敬意,孩子开始明白学数学的用处是什么。下次学数学可能就会更加用心学习的兴趣也许就被调动起来了。
那么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怎么办?家长可以这样去表达,儿子,妈妈知道你努力了,但是没有做到。无论如何,妈妈都会支持你,妈妈永远都是爱你的,就是让孩子体会到无条件的爱。
这个时候孩子获得的力量感,使物质给予不了的精神鼓励,比物质诱惑的作用更加长久,而且省时省力。家长随时随地就可以做到相信爱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