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发现上高一的孩子吸烟,就把孩子大骂了一顿,孩子一言不发。后来,妈妈用这个模式,首先讲了事实和感受后,孩子对妈妈说道:
“妈,我要是真的吸烟,你能阻止得了我吗?”
妈妈无语。妈妈和孩子做了约定:
第一,可以在外面吸不要在家里吸;
第二,每天少吸一点;
第三;在外吸烟时注意自己学生的身份,不当众吸烟。
孩子考虑之后,答应了。而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不吸烟了。
——奇迹往往会在被尊重被接纳时发生!
有一天中午,我试探着和一帮穿着校服的孩子他们攀谈了起来。
“吸烟多长时间了?”我问。
“差不多三年了,我上初二就吸上了。”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说。
“学校和家长知道吗?”
“知道了那还了得。偷偷地吸呗!”
“吸烟很费钱,钱从哪儿来?你们几个好像都吸吧?”
“这可真是很痛苦的事,本来家里给的零花钱就不多。我老是在想,等将来我参加工作了,我就不会因为没钱买烟吸发愁。我们班好多男生都吸烟,看看坐在那边角落里的那两个女生吧,她们吸得比我们还凶呢!”
“怎么学会吸烟的?”
“那年我的同桌老偷他爸的烟吸,他劝我吸,说吸烟挺好玩儿的。于是,我就试着吸了几口。说真的,当时给呛得不行。但想到是男子汉,连烟都不会吸,怕被他们瞧不起。qiàng
因此,我就忍着吸下去。哪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只要不吸烟了就有些不舒服。就这样,我就上了瘾。不过,吸烟也不是没有好处,还能交到许多朋友呢……”
朋友前两天跟我说,他儿子前几天跟他说:“和几个同学在一起,同学总是给我烟,我碍于情面不好拒绝,所以现在有的时候也想吸一吸。”
家长跟他儿子说:“离那些同学远一些。”
他儿子说:“成天都在一起,怎么离得开呢?”又说:“其实吸烟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很多大人都在吸啊!”
他儿子今年高一,而且也16岁了,家长会跟他儿子说:“吸烟影响身体的健康,相当于慢性自杀,而且这个年龄吸烟在外人看来就是问题少年,大人肯定会拿有色眼镜看他的。”他儿子听了没有吭声。
1、 让孩子说说自己对吸烟的想法和看法,然后加以引导,使其自动放弃。
2、 预防在先,在孩子有可能会吸烟之前明确告诉他们事实:吸烟是一种必须在健康上及金钱上付出代价的昂贵习惯,青少年不要吸第一支烟。
3、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吸烟的危害性,而且吸烟还容易结识社会上的坏人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对危害的认识,改变孩子的吸烟行为。
4、 动员家长严加管教子女,禁止其吸烟,父母对其进行严格管教,明令禁止他们吸烟。
5、帮助孩子戒烟,比如,让孩子特意在一二天内超量吸烟,使人体对香烟的味道产生反感,从而戒烟;或想象自己在吸烟,同时想象令人作呕的事情,对吸烟产生引起厌恶的条件反射;将戒烟的原因写在纸上,经常阅读,提醒自己等。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
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甚至拳脚相加,只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体罚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野蛮粗暴的钥匙永远也不会打开孩子心灵上的锁。在孩子面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只有尊重孩子,针对孩子的个性进行教育,才会引超孩子心灵的共鸣,我们来看看球王贝利的故事。
球王贝利童年时曾染上吸烟恶习。有一次,他在吸烟时,正好被父亲看见,吓得他急忙把烟捂灭。然而,父亲像对待老朋友似的对他说:“你踢球有点天分,要是吸烟损坏了身子,球就踢不好了。这事你自己决定吧!
要是你还要吸,最好吸自己的,老讨别人的烟吸很丢人。”说着,父亲把仅有的几张钞票递给了他,小贝利又感动又羞愧。从此,贝利驰骋绿茵场几十年,再也没有吸过一支烟。
贝利从小生性顽劣,性格倔强。由于父亲对儿子的个性了如指掌,所以当他发现孩子的恶习后,不是简单的训斥,而是以爱子的情感感化他,触动他,唤起孩子的良知和自尊心。
贝利后来回忆说:“要是父亲当时狠狠地揍我一顿,也许会遭到我的反抗,我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烟鬼了。”由此可见,体罚和打骂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抓住孩子的内心,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难题。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偷着吸烟时,家长先不要大惊失色,更不必大动家法,要先弄清原因,对症处理。否则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重,不但吸烟难以去除,还难免出现其它品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