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所有的父母为孩子,从孩子的身体健康到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等,永远都有操不完的心。就像我前几天遇到的一位妈妈,在公司已经到了管理层,并且有着非常不错的收入,但是为了孩子,去年就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工作,回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沉迷手机网络,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已经一年多不去上学了。妈妈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温声细语的哄着孩子,孩子就是一丁点都不领情,每天黑白颠倒的玩游戏,不出门,不学习,不与父母沟通。
这位妈妈前后花了十几万,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自己也报名了3个家庭教育机构学习,孩子还是一直不愿意去上学。时间和精力都花了,却一点作用都没有。
为什么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都没有用?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分两个维度,分别是: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和反应(或关爱)”,简称关爱。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和控制(或管教)”,简称管教。
这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高关爱,低关爱,高管教,低管教
高关爱的父母会经常微笑地面对孩子,会经常赞赏和鼓励孩子,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疼爱。
低关爱的父母经常轻视、批评、惩罚或忽视孩子,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
高管教的父母会提出要求,或者制定规则,期望孩子遵守,并会主动检查和密切监控孩子的行为或活动,以确保孩子能够充分遵守这些规则,这类父母也会限制孩子的表达自由。
低管教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几乎没有限制,也不提什么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自己的事情,包括参加各种聚会和结友活动等,父母都给予支持,虽然内心有时会不同意,但是也会进行实际支持孩子。
这两种维度的不同组合形成四种教养模式:
一是高管教+高关爱组合形成的权威民主型;
二是高管教+低关爱组合形成的专制独裁型。
三是低管教+高关爱组合形成的放任溺爱型;
四是低管教+低关爱组合形成的忽视冷漠型。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四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1、高管教+高关爱的民主权威型父母会给孩子提出要求,并制定一些限制和强制性的规则,他们会认真地给孩子解释遵守这些限制或者规则的理由。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意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观点,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做出响应,鼓励孩子变得更成熟。
这类父母的态度会始终保持一致,以保证孩子能够明确预期自己行为的后果,并遵从相应的规则。
也就是说让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就能够估计到,他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是得到父母的认可、肯定、奖励,还是将受到阻止、批评或惩罚。
民主权威型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比较成功,口才好,主动性强,对自己满意,对别人慷慨。这些孩子通常会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喜爱,在这种环境孩子会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自信心。
2、高管教+低关爱的专制独裁型父母,这类父母说的话是不容置疑的“法律”,他们会制定明确的规则,并提出高标准。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原因,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孩子顺从。
父母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他们不能敏感察觉到孩子的不同观点,也不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只希望孩子听话、尊重他们的权威。例如要让孩子干什么就要立刻、马上,否则就对孩子发脾气吼叫,甚至惩罚
专制独裁型父母教育的孩子可能成为尽责、顺从和温顺的人,可能在学业上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过度严厉,他们不是特别快乐。
这些孩子容易感到内疚和压抑,当事情不顺利时,他们会把挫折内化并且自责。
到青少年,他们有时会变得反叛,通常在20岁以前就离开爸妈的家。
3、低管教+高关爱的放任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照顾周到,却很少提出要求,孩子缺乏纪律意识,自控力不足。
孩子说什么父母都能倾听,接纳孩子的一切,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想帮助孩子的一切,但是对引导孩子的责任承担不够。
父母会抑制自己的一切急躁情绪,但是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感受和表现冲动,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动,对孩子的行为很少说“不”。
阿德勒指出:被溺爱的孩子会发展成寄生虫。只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一切自己想要的;他会努力让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或顺从他。发展出很强烈的自私、羡慕、嫉妒。无法与任何人合作和共事。
这些孩子一旦离开父母进入社会,就会感到很不适应、不快乐、孤独。例如上学之后,这类孩子由于由于在家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缺乏自我控制力,在与同伴相处中,不会妥协和谦让,就难以与小朋友融洽相处;很难成为受小伙伴欢迎的人,容易把孩子毁了。
4、低管教+低关爱组合形成的忽视冷漠型的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不在意子女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他们对孩子几乎没有规则与要求,对孩子的需求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研究表明,留守孩子和“病态父母”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成人之后都存在很多问题。这类孩子也属于阿德勒所说的三类容易出问题的孩子之一——“被漠视的孩子”。
“被漠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为不成熟、孤独,有受虐待的危险。
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一直倡导这高管教+高关爱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同时也要帮孩子建立好规则界限。不能只是关爱不去管教,也不能只管教不关爱,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教育孩子的根源所在,因为从一开始,大家的方向就已经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