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难就是害怕困难,孩子有畏难情绪。

一般会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孩子她觉得真的难超出了她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种是孩子她有恐惧心理,不敢去面对困难。
第三种是孩子她有依赖心理。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这些问题并不一定真的是难,而是孩子心里头有恐惧,不敢去克服这些难题。就像我们很多家长怕水深一样,并不是这些东西真的有多么可怕。而是因为对她的认知不足,或者曾经有过不好的经验。
我们来说一说认知不足吧。比如说有些孩子她见到那个小虫子,就会大声的尖叫,那是真的,那些虫子有那么可怕吗?不是因为她小的时候,妈妈见到虫子的时候会尖叫。这就导致这个孩子她是认为虫子很可怕。

具体到学习上也是一样的。如果家长总跟孩子说,哎呀,数学好难啊,你要好好学数学啊,那这个难也让孩子常常听到,孩子就会感觉数学是真的是难。

所以她一道数学这门功课的时候,她就会好像听到了妈妈说的难难。但这样子的话,所以她就害怕不敢去解决这个问题了。那有的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是因为她有过一些不好的经历。

比如说曾经她因为有一些题解不出来,受到了责难,被老师批评了,或者是被家长说了。你比如说一个孩子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她有一些题目就没有做,对老师就会说都说你学习挺好的,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不出来?

那孩子听到老师这样说,她就很沮丧,她就觉得老师对她的评价让她非常非常受挫。那在这个情绪里头时间长了,她就不敢去面对那些难题了啊,

也有一些家长的孩子可能在英语上弱一些。每次英语考试都可能比较差,那有些家长就会说,你怎么就英语学不好?爸爸妈妈都是留学回来的,你英语学不好,真的挺丢人的。

所以这个孩子,她也会产生一种觉得我就不是学英语的料的这样子的感觉。她就开始在心里自我否定。所以很多孩子她的畏难情绪,是因为她的恐惧心理挡住了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真的不会,而是很多的恐惧让孩子不敢去解决那个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就要在孩子的自信心上做一些工作。比如说我们就想办法让孩子成功一两次,就是她在做题的时候,如果她又觉得她不行了。然后我们家长这个时候。可以温和的去引导孩子,让她把一道题或者几道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了,这就是信心引导。

当孩子真正做到的时候,她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以后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她自己就又赶去尝试了。孩子尝试上几次,她越做越好的时候,她就不会再去畏难了,这是不是我们讲的肯定鼓励法。

这个经验的,在我们售后群里很多家屡用不爽的,江苏的家长说她女儿她上初中的时候,就是她的理科学习就会也是这样子的。她常常会觉得不会一看到数学也就害怕。所以家长后来就跟她找了一个辅导老师,家长就跟那个老师说,我不在乎你能很快的把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提上来。

但是我希望你能够让我的孩子,她不要再害怕了。那这个。老师在这方面,她就有一些经验,所以她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江苏家长的女儿她就真的是对这个数学就没有那么害怕,她的成绩慢慢就越来越好。

到高考的时候,她的数学竟然在三大主科里头是考的最高的。所以说我们孩子她不害怕的时候,她反而就能够把那些难题做出来了。

第三种情况就是孩子她的畏难情绪真的不是难,而是孩子她有一根依赖的拐杖,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她的拐杖。那这个拐杖很可能就是我们家长,也有可能是我们家长给她的手机。

很多孩子从小家长就陪着学习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就坐在旁边,哪个字儿不认识我们家长随口就告诉她了。遇到不会的问题,孩子一歪头,我们家长就把答案给到她了。

那孩子就觉得这个多容易呀,所以她就养成了不爱动脑的习惯,总想跟家长要答案,那如果直播间或重听课程家长你的孩子还小,你才开始陪学,你就要注意,不能总是给她答案,而是要给她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子的习惯,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会及时的抽身。如果家长抽身之后,刚开始孩子可能因为不适应她的学习成绩会下滑。那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就狠心一点,也要去选。

会接纳允许这个孩子,她的成绩暂时会下滑。如果你不放手,那孩子的学习永远都会脱离不了你这根拐杖的。另外一个方面,其实我也觉得我们家长要学着相信孩子。

因为每一个孩子她都有无限的潜能。当你不在她身边替她解决问题的时候,没准她自己解决问题的那个潜能就会释放出来,甚至会做的更好。

所以总结起来,面对孩子的畏难情绪,我们家长要分清孩子是哪一种情况。

如果孩子真的觉得难,那我们就要跟孩子有同理心,跟孩子的内心产生链接,认可她,并且帮助孩子找方法。

如果孩子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或者是在学习上有过不太好的经历。那我们就要帮助她建立自信心,让她感受到解决难题的成就感。

如果孩子是因为有依赖,那家长就要及时的抽身,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微信号:87026694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